中文      English
 
 
世界軌道交通資訊網(wǎng)

中國鐵建設計施工國內首條地鐵海底盾構隧道廈門始發(fā)

2016-02-03 來源: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本文摘要:1月29日,由中國鐵建鐵四院設計、十四局集團施工的國內首條過海地鐵隧道盾構機在廈門海滄大道站始發(fā),這是中國隧道海底盾構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1月29日,由中國鐵建鐵四院設計、十四局集團施工的國內首條過海地鐵隧道盾構機在廈門海滄大道站始發(fā),這是中國隧道海底盾構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軌道交通2號線作為廈門地鐵交通線網(wǎng)中的中心放射骨干線,主要承擔了廈門島與海滄城區(qū)間跨海交通功能,全長41.5公里,車站32站,均為地下站。整條線路最大施工難點在于工程需要穿越廈門本島與海滄區(qū)之間的海域。過海隧道區(qū)間全長 2.7公里,僅海底隧道的長度就達2.1公里。
 
  廈門2號線不同于以往設計的江、河、湖等水底隧道相對均勻的地層,過海隧道穿越地層地質情況復雜多變,堪稱“地質博物館”。設計過程中,經(jīng)過多方案比選,優(yōu)選出最佳過海通道位置,確定了“盾構法+礦山法”的組合施工方案。
 
  針對工程特點和難點,中國鐵建鐵四院和十四局集團在建設初期就策劃組織國內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7項重點課題研究,充分考慮了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階段的各類難點和風險,為過海隧道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廈門作為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對工程建設的環(huán)境影響有著更高要求。王金龍介紹,為了盡量減少影響周邊環(huán)境,盾構設備選擇了對地層沉降變形控制更好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盾構機開挖的泥渣采用壓濾處理,實現(xiàn)“零污染”。此外,廈門海域為野生保護動物白海豚的活動區(qū)域,工程實施過程中,專門建立了白海豚保護方案,保障了海域生態(tài)。
 
  從“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到“世界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南京長江隧道,從“中國第一條穿越長江的地鐵隧道”武漢地鐵2號線長江隧道到“世界最大直徑的單洞雙層公路隧道”揚州瘦西湖隧道,從“國內首條公鐵兩用長江隧道”武漢三陽路長江隧道到“我國首條過海地鐵隧道”廈門2號線隧道,中國鐵建在穿江越海隧道上進行的諸多創(chuàng)新,不斷刷新水下隧道的“難度系數(shù)”,自主創(chuàng)新比重逐步擴大,為中國正在規(guī)劃或籌建的渤海海峽隧道、瓊州海峽隧道等其他海底隧道,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標本。采用的先進盾構技術,安全、高效、科學,所帶來的“技術革命”影響更加深遠,催生了新的“隧道經(jīng)濟”,為穿江越城的“地鐵時代”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

相關文章

?! ☆}
 
 
 
封面人物
市場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總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中國鐵建設計施工國內首條地鐵海底盾構隧道廈門始發(fā)

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1月29日,由中國鐵建鐵四院設計、十四局集團施工的國內首條過海地鐵隧道盾構機在廈門海滄大道站始發(fā),這是中國隧道海底盾構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軌道交通2號線作為廈門地鐵交通線網(wǎng)中的中心放射骨干線,主要承擔了廈門島與海滄城區(qū)間跨海交通功能,全長41.5公里,車站32站,均為地下站。整條線路最大施工難點在于工程需要穿越廈門本島與海滄區(qū)之間的海域。過海隧道區(qū)間全長 2.7公里,僅海底隧道的長度就達2.1公里。
 
  廈門2號線不同于以往設計的江、河、湖等水底隧道相對均勻的地層,過海隧道穿越地層地質情況復雜多變,堪稱“地質博物館”。設計過程中,經(jīng)過多方案比選,優(yōu)選出最佳過海通道位置,確定了“盾構法+礦山法”的組合施工方案。
 
  針對工程特點和難點,中國鐵建鐵四院和十四局集團在建設初期就策劃組織國內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7項重點課題研究,充分考慮了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階段的各類難點和風險,為過海隧道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廈門作為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對工程建設的環(huán)境影響有著更高要求。王金龍介紹,為了盡量減少影響周邊環(huán)境,盾構設備選擇了對地層沉降變形控制更好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盾構機開挖的泥渣采用壓濾處理,實現(xiàn)“零污染”。此外,廈門海域為野生保護動物白海豚的活動區(qū)域,工程實施過程中,專門建立了白海豚保護方案,保障了海域生態(tài)。
 
  從“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到“世界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南京長江隧道,從“中國第一條穿越長江的地鐵隧道”武漢地鐵2號線長江隧道到“世界最大直徑的單洞雙層公路隧道”揚州瘦西湖隧道,從“國內首條公鐵兩用長江隧道”武漢三陽路長江隧道到“我國首條過海地鐵隧道”廈門2號線隧道,中國鐵建在穿江越海隧道上進行的諸多創(chuàng)新,不斷刷新水下隧道的“難度系數(shù)”,自主創(chuàng)新比重逐步擴大,為中國正在規(guī)劃或籌建的渤海海峽隧道、瓊州海峽隧道等其他海底隧道,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標本。采用的先進盾構技術,安全、高效、科學,所帶來的“技術革命”影響更加深遠,催生了新的“隧道經(jīng)濟”,為穿江越城的“地鐵時代”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