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軌道交通資訊網
首頁 -> 鐵路局 > 內容

成都鐵路局:“慢火車”拉來幸福新生活

2017-11-14 來源:人民鐵道網
本文摘要:在我國高鐵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有一列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仍以40公里的平均時速,穿越在祖國西南腹地大涼山區(qū)的普雄至攀枝花間。
  在我國高鐵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有一列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仍以40公里的平均時速,穿越在祖國西南腹地大涼山區(qū)的普雄至攀枝花間,以全程運行353公里、經停26站、耗時9個多小時之“慢”,助推大涼山彝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不斷快速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成昆鐵路通車47年來,成都鐵路局秉承“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開行的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慢火車”雖多次更換車次和調整運行圖,卻始終不棄不離地奔走在涼山地區(qū)的山水之間,為大山深處的彝族百姓拉來幸福新生活。
 
  國慶節(jié)前夕,記者跟隨該趟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聚焦占“慢火車”客流95%以上的彝族群眾,記錄下他們與“慢火車”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折射出這趟“慢火車”給大涼山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靠著兩趟“慢火車”,蔬菜生意做紅火
 
  9月20日下午,普雄站出站口外停著3輛電動三輪小貨車和兩架套在馬上的平板車。兩匹馬十分溫馴,不時打著響鼻。看上去,這些車已經等待了好一會兒。
 
  時針快要指向18時,站臺上傳來一遍漢語、一遍彝語的語音播報:“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車就要進站了。”
 
  車站工作人員將鐵門打開后,彝族漢子布爾伍且快步走進一站臺。做蔬菜生意12年來,他隔三差五就要來一趟普雄站,生意好的時候每天都來。
 
  普雄站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東南部,是成昆鐵路辦理客貨運輸業(yè)務的三等站,高峰日接發(fā)客車10對、貨車23對。17時59分,站臺上已有些昏暗,正在進站的5634次列車機車射出的燈光顯得格外明亮耀眼。
 
  列車停穩(wěn),利用這趟“慢火車”做小買賣的彝族商販們卸貨麻利又熟練。在乘務員們的幫助下,大件的農機、大箱的日用品、大袋的蔬果化肥在數(shù)分鐘內從各節(jié)車廂卸到站臺,并不寬敞的一站臺很快就被下車的旅客和貨物占滿。
 
  布爾伍且在普雄一家菜市場經營一個攤位,這一趟進了500來斤蔬菜,數(shù)十個品種。平時他或妻子會乘坐7時40分的5633次列車到冕寧縣瀘沽鎮(zhèn)進貨,當天下午再乘5634次列車滿載而歸。從不停運的固定班次、22年沒提過價的低廉車票,靠著這來去兩趟“慢火車”,布爾伍且兩口子將蔬菜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做蔬菜生意前,布爾伍且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現(xiàn)在靠賣菜,一天至少能賺七八十元。”布爾伍且說,“大的兩個孩子成家了,還在供小兒子讀書。”
 
  布爾伍且拉著小平板車,在一站臺和出站口停泊的小貨車之間往返了好幾趟。出站口外的空地上,商販們忙著將貨物裝上電動小貨車或者馬車。商販們駕著裝滿貨物的貨車,沿著一條斜下坡的小路離開普雄站。
 
  站臺在短暫的喧鬧后恢復了安靜,“慢火車”的車廂又空了。經過仔細檢修和清潔之后,它將在第二天早晨再次出發(fā)。
 
  駐守小站不寂寞,坐“慢火車”過周末
 
  5633次列車從普雄站出發(fā)后的第六站,是懸崖邊的沙馬拉達站。
 
  小站人少,僅有包括10名鐵路職工在內的為數(shù)不多的“守護者”,彝族安保人員依火哈古也是其中一員。兩年前,他被沙馬拉達站聘為保安。
 
  站上的職工們都知道,依火哈古的大女兒依火紅敏在今年中考中成績優(yōu)秀,考上了西昌市二中高中部,大半個月前坐著“慢火車”去新學校報到上學了。
 
  40歲的依火哈古育有三女一男。除了剛上高中的大女兒外,二兒子和兩個小女兒分別在四川省喜德縣城里上初中和小學。為了照顧孩子們讀書,依火哈古一家在喜德縣城里租了房子,妻子翁古呷呷平時在縣城照顧3個孩子的起居,周末則帶著孩子們坐“慢火車”回到沙馬拉達鄉(xiāng)的家中,與依火哈古團聚。
 
  粗略算下來,依火哈古送3個孩子去喜德縣城上學,要比讓他們在沙馬拉達鄉(xiāng)上學每月多負擔2000多元。“原先老大每周的生活費要給150元,現(xiàn)在她去西昌讀書,就給她‘漲’成170元了。”依火哈古表示,只要孩子們考得上、愿意讀,他就會一直支持他們。
 
  每到周末,依火哈古的兒女們就會像飛出去的小鳥歸巢一般,乘著“慢火車”回到依火哈古的身邊。上一次回家,大女兒依火紅敏興奮地告訴父親,她和新同學們一起去看了邛海。
 
  “等這學期結束了,我就坐‘慢火車’去西昌,給她開家長會。”依火哈古計劃著。
 
  一年前,依火哈古一家在沙馬拉達站附近買了新房子,從家族居住了100多年的位于高山上的拉達村搬離。
 
  “隨著經濟發(fā)展,我想高山上慢慢不再會有人居住,更多的彝族人會到鐵路沿線等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去生活。”依火哈古說。
 
  “慢火車”帶來新理念,改變生活方方面面
 
  9月21日6時,26歲的彝族小伙邱莫體布準時來到普雄站候車廳一角的“彝語服務臺”工作。他是今年2月被峨眉車務段特招的彝漢雙語服務人員,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為在普雄站乘車的彝族老鄉(xiāng)們提供彝語咨詢與服務。
 
  雙語服務覆蓋車站及列車。5633/5634次列車的每一個客運班組都配備了一名彝族列車員。22歲的吉木阿且大學畢業(yè)后,今年3月剛入路。工作6個多月來,他一直在這趟“慢火車”上服務。
 
  吉木阿且生長在普雄,從小看著這趟“慢火車”長大。多年來,“慢火車”在他眼里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今年的新變化要數(shù)大件行李車的改造:拆掉中間兩節(jié)車廂的座位,專門用于擺放大件行李。這樣一來,車門、過道擁擠不堪的狀況得到了改善,人畜共車已成為歷史,他兒時記憶中臟亂的車廂變得干凈整潔了。
 
  吉木阿且認為,除了車體設備質量提高、客運服務管理加強外,沿線彝族旅客的乘車行為也改變了。“‘慢火車’的開行使貧困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增長了見識,也把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帶給了他們。”吉木阿且說。
 
  9月21日,5633次列車在大涼山中行駛。這是彝族旅客吉木阿衣這個月第7次坐這趟“慢火車”。她來到車廂連接處的盥洗室,照著鏡子整理粗黑發(fā)辮下的瓦蓋頭帕。她平時乘坐“慢火車”是為了去喜德縣城賣掉地里種的土豆、玉米和蕎麥,買回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她盛裝打扮,是要出席族群中的一項重要活動。
 
  列車很快到站,吉木阿衣慢慢來到車門口,人群中不時有人熟稔地與列車長阿西阿呷打招呼。與許多其他崗位上的彝族鐵路職工相比,阿西阿呷顯得更加“特殊”——身處客運服務窗口22年,她早已成為沿線彝族旅客們共同的“老熟人”,也成為“慢火車”的一張美麗名片。
 
  “彝族人遵循本民族特有的婚喪嫁娶習俗,經常會有以家為單位的族群活動。作為他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這趟‘慢火車’可以說是融入了沿線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阿西阿呷介紹說,在她的心中,“慢火車”對彝族同胞們的重要意義遠不止于此。
 
  阿西阿呷還記得,她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上有5個女生,等到升入二年級時就只剩下2個了。不重視教育加上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讓許多與阿西阿呷同時代的彝族女性失去了接受教育、獲得發(fā)展的機會。當阿西阿呷身著筆挺的鐵路制服、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以一名彝族女列車長的形象出現(xiàn)在“慢火車”上時,榜樣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
 
  她有許多次被彝族小女孩問起:“你是彝族人嗎?我今后也能像你一樣當列車員嗎?”阿西阿呷都回答說:“我只是一名列車工作人員,你們現(xiàn)在好好讀書,今后起點會比我更高、走得會比我更遠。”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方式。”這句常掛在阿西阿呷嘴邊的話也許對一些彝族老鄉(xiāng)來說有些深奧,但是令阿西阿呷欣喜的是,隨著時代變遷,“慢火車”讓大涼山的彝族同胞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讀書改變命運”的樸素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的“慢火車”上,每個周末都有超過600名彝族學子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
 
  這趟運行了幾十年的“慢火車”猶如血脈,早已融入了大涼山的雄壯身軀。這趟全程運行353公里的“慢火車”,連接著民族團結的骨肉情緣,把大涼山的彝族同胞送上了脫貧奔小康的道路,為他們帶來了充滿希望的幸福新生活。

相關文章

?! ☆}
 
 
 
封面人物
市場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總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成都鐵路局:“慢火車”拉來幸福新生活

人民鐵道網

  在我國高鐵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有一列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仍以40公里的平均時速,穿越在祖國西南腹地大涼山區(qū)的普雄至攀枝花間,以全程運行353公里、經停26站、耗時9個多小時之“慢”,助推大涼山彝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不斷快速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成昆鐵路通車47年來,成都鐵路局秉承“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開行的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慢火車”雖多次更換車次和調整運行圖,卻始終不棄不離地奔走在涼山地區(qū)的山水之間,為大山深處的彝族百姓拉來幸福新生活。
 
  國慶節(jié)前夕,記者跟隨該趟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聚焦占“慢火車”客流95%以上的彝族群眾,記錄下他們與“慢火車”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折射出這趟“慢火車”給大涼山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靠著兩趟“慢火車”,蔬菜生意做紅火
 
  9月20日下午,普雄站出站口外停著3輛電動三輪小貨車和兩架套在馬上的平板車。兩匹馬十分溫馴,不時打著響鼻。看上去,這些車已經等待了好一會兒。
 
  時針快要指向18時,站臺上傳來一遍漢語、一遍彝語的語音播報:“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車就要進站了。”
 
  車站工作人員將鐵門打開后,彝族漢子布爾伍且快步走進一站臺。做蔬菜生意12年來,他隔三差五就要來一趟普雄站,生意好的時候每天都來。
 
  普雄站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東南部,是成昆鐵路辦理客貨運輸業(yè)務的三等站,高峰日接發(fā)客車10對、貨車23對。17時59分,站臺上已有些昏暗,正在進站的5634次列車機車射出的燈光顯得格外明亮耀眼。
 
  列車停穩(wěn),利用這趟“慢火車”做小買賣的彝族商販們卸貨麻利又熟練。在乘務員們的幫助下,大件的農機、大箱的日用品、大袋的蔬果化肥在數(shù)分鐘內從各節(jié)車廂卸到站臺,并不寬敞的一站臺很快就被下車的旅客和貨物占滿。
 
  布爾伍且在普雄一家菜市場經營一個攤位,這一趟進了500來斤蔬菜,數(shù)十個品種。平時他或妻子會乘坐7時40分的5633次列車到冕寧縣瀘沽鎮(zhèn)進貨,當天下午再乘5634次列車滿載而歸。從不停運的固定班次、22年沒提過價的低廉車票,靠著這來去兩趟“慢火車”,布爾伍且兩口子將蔬菜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做蔬菜生意前,布爾伍且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現(xiàn)在靠賣菜,一天至少能賺七八十元。”布爾伍且說,“大的兩個孩子成家了,還在供小兒子讀書。”
 
  布爾伍且拉著小平板車,在一站臺和出站口停泊的小貨車之間往返了好幾趟。出站口外的空地上,商販們忙著將貨物裝上電動小貨車或者馬車。商販們駕著裝滿貨物的貨車,沿著一條斜下坡的小路離開普雄站。
 
  站臺在短暫的喧鬧后恢復了安靜,“慢火車”的車廂又空了。經過仔細檢修和清潔之后,它將在第二天早晨再次出發(fā)。
 
  駐守小站不寂寞,坐“慢火車”過周末
 
  5633次列車從普雄站出發(fā)后的第六站,是懸崖邊的沙馬拉達站。
 
  小站人少,僅有包括10名鐵路職工在內的為數(shù)不多的“守護者”,彝族安保人員依火哈古也是其中一員。兩年前,他被沙馬拉達站聘為保安。
 
  站上的職工們都知道,依火哈古的大女兒依火紅敏在今年中考中成績優(yōu)秀,考上了西昌市二中高中部,大半個月前坐著“慢火車”去新學校報到上學了。
 
  40歲的依火哈古育有三女一男。除了剛上高中的大女兒外,二兒子和兩個小女兒分別在四川省喜德縣城里上初中和小學。為了照顧孩子們讀書,依火哈古一家在喜德縣城里租了房子,妻子翁古呷呷平時在縣城照顧3個孩子的起居,周末則帶著孩子們坐“慢火車”回到沙馬拉達鄉(xiāng)的家中,與依火哈古團聚。
 
  粗略算下來,依火哈古送3個孩子去喜德縣城上學,要比讓他們在沙馬拉達鄉(xiāng)上學每月多負擔2000多元。“原先老大每周的生活費要給150元,現(xiàn)在她去西昌讀書,就給她‘漲’成170元了。”依火哈古表示,只要孩子們考得上、愿意讀,他就會一直支持他們。
 
  每到周末,依火哈古的兒女們就會像飛出去的小鳥歸巢一般,乘著“慢火車”回到依火哈古的身邊。上一次回家,大女兒依火紅敏興奮地告訴父親,她和新同學們一起去看了邛海。
 
  “等這學期結束了,我就坐‘慢火車’去西昌,給她開家長會。”依火哈古計劃著。
 
  一年前,依火哈古一家在沙馬拉達站附近買了新房子,從家族居住了100多年的位于高山上的拉達村搬離。
 
  “隨著經濟發(fā)展,我想高山上慢慢不再會有人居住,更多的彝族人會到鐵路沿線等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去生活。”依火哈古說。
 
  “慢火車”帶來新理念,改變生活方方面面
 
  9月21日6時,26歲的彝族小伙邱莫體布準時來到普雄站候車廳一角的“彝語服務臺”工作。他是今年2月被峨眉車務段特招的彝漢雙語服務人員,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為在普雄站乘車的彝族老鄉(xiāng)們提供彝語咨詢與服務。
 
  雙語服務覆蓋車站及列車。5633/5634次列車的每一個客運班組都配備了一名彝族列車員。22歲的吉木阿且大學畢業(yè)后,今年3月剛入路。工作6個多月來,他一直在這趟“慢火車”上服務。
 
  吉木阿且生長在普雄,從小看著這趟“慢火車”長大。多年來,“慢火車”在他眼里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今年的新變化要數(shù)大件行李車的改造:拆掉中間兩節(jié)車廂的座位,專門用于擺放大件行李。這樣一來,車門、過道擁擠不堪的狀況得到了改善,人畜共車已成為歷史,他兒時記憶中臟亂的車廂變得干凈整潔了。
 
  吉木阿且認為,除了車體設備質量提高、客運服務管理加強外,沿線彝族旅客的乘車行為也改變了。“‘慢火車’的開行使貧困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增長了見識,也把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帶給了他們。”吉木阿且說。
 
  9月21日,5633次列車在大涼山中行駛。這是彝族旅客吉木阿衣這個月第7次坐這趟“慢火車”。她來到車廂連接處的盥洗室,照著鏡子整理粗黑發(fā)辮下的瓦蓋頭帕。她平時乘坐“慢火車”是為了去喜德縣城賣掉地里種的土豆、玉米和蕎麥,買回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她盛裝打扮,是要出席族群中的一項重要活動。
 
  列車很快到站,吉木阿衣慢慢來到車門口,人群中不時有人熟稔地與列車長阿西阿呷打招呼。與許多其他崗位上的彝族鐵路職工相比,阿西阿呷顯得更加“特殊”——身處客運服務窗口22年,她早已成為沿線彝族旅客們共同的“老熟人”,也成為“慢火車”的一張美麗名片。
 
  “彝族人遵循本民族特有的婚喪嫁娶習俗,經常會有以家為單位的族群活動。作為他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這趟‘慢火車’可以說是融入了沿線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阿西阿呷介紹說,在她的心中,“慢火車”對彝族同胞們的重要意義遠不止于此。
 
  阿西阿呷還記得,她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上有5個女生,等到升入二年級時就只剩下2個了。不重視教育加上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讓許多與阿西阿呷同時代的彝族女性失去了接受教育、獲得發(fā)展的機會。當阿西阿呷身著筆挺的鐵路制服、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以一名彝族女列車長的形象出現(xiàn)在“慢火車”上時,榜樣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
 
  她有許多次被彝族小女孩問起:“你是彝族人嗎?我今后也能像你一樣當列車員嗎?”阿西阿呷都回答說:“我只是一名列車工作人員,你們現(xiàn)在好好讀書,今后起點會比我更高、走得會比我更遠。”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方式。”這句常掛在阿西阿呷嘴邊的話也許對一些彝族老鄉(xiāng)來說有些深奧,但是令阿西阿呷欣喜的是,隨著時代變遷,“慢火車”讓大涼山的彝族同胞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讀書改變命運”的樸素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的“慢火車”上,每個周末都有超過600名彝族學子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
 
  這趟運行了幾十年的“慢火車”猶如血脈,早已融入了大涼山的雄壯身軀。這趟全程運行353公里的“慢火車”,連接著民族團結的骨肉情緣,把大涼山的彝族同胞送上了脫貧奔小康的道路,為他們帶來了充滿希望的幸福新生活。